林鵬:關于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與探索
摘要
根據《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分析當前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現狀及面臨的主要問題,從運營模式、質量控制等方面簡述國際科技期刊的發展趨向,結合科學出版社相關實踐和探索,有助于加深對中國科技出版機構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
原文刊登于《中國出版》2020年09期
原題為《關于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與探索》
目前,我國科技期刊發展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政策機遇期。2018年11月14日,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1] 2019年8月,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四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了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目標,提出了實現一流期刊建設目標的措施和途徑,從而全力推進我國科技期刊數字化、專業化、集團化、國際化進程,構建開放創新、協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國科技期刊體系。[2] 該《意見》是貫徹落實中央精神,推動我國科技期刊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為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舉旗定向。
在與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環境密切相關的科技評價和學風建設方面,近來也有相關政策出臺。科技部于2020年2月17日印發了《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3] 教育部、科技部于2020年2月18日印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4] 其中強調要“扭轉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規范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鼓勵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這些文件的出臺對于我國科技期刊獲取優質稿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助于推動我國科技期刊的良性發展,同時也從布局期刊定位、籌劃發展目標、更加系統地發表和交流我國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等方面給我國科技期刊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現狀及問題
當前,中國已日漸成為世界重要的研發活動中心,正加速從世界科技大國向世界科技強國邁進。然而,由于我國目前科技期刊數量和質量遠不能滿足科研成果產出的發布需要,導致大量本土優秀科學論文外流,科研成果的首發權和話語權嚴重受制于人。
我國目前年出版科技期刊約5000種,[5] 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數量規模,但總體上呈現出期刊規模普遍較小、學術影響力相對較弱的特點。
期刊出版單位過于分散
我國科技期刊主管單位有1345家,其中擁有10種以上期刊的只有72家,平均每家主管單位擁有期刊3.76種;主辦單位3238家,擁有10種以上期刊的只有31家,平均每家主辦單位擁有期刊1.56種;出版單位共計4391家,只有8家出版單位出版的期刊超過10種,平均每家主辦單位只擁有期刊1.15種。從數據看來,期刊管理、出版集約化程度亟須提升和加強。
單刊體量(年發表論文數)普遍較小
從出版周期來看,我國科技期刊多為較長出版周期的雙月刊(1963種,占總數的38.86%)、月刊(1847種,占總數的36.56%)、季刊(724種,占總數的14.33%)。多數期刊年載文量均不高且呈逐年減少的態勢。從2014—2018年度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期刊及中國SCI期刊的主要計量指標情況來看,SCI每年收錄的期刊從2014年的8618種持續增長至2018年的9156種,平均載文量從2014年的154篇持續上升到2018年的172篇;而其中SCI收錄的我國期刊數量雖然從2014年的173種上升到2018年的213種,但平均載文量卻從158篇持續下降到132篇。[6]
學術競爭力普遍較弱
我國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有待提升,在國際間學術交流中沒有起到重要作用。根據SCI的相關統計數據,2000—2018年,中國大陸第一作者的SCI論文由2.26萬篇上升至37.63萬篇,其中在中國期刊發表的論文由0.92萬篇上升至2.79萬篇,但我國本土期刊對我國SCI論文的貢獻率由2000年的40.7%下降至2018年的7.41%。[7]
期刊的學科分布尚不平衡
目前我國科技期刊集中在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等傳統學科,以大學學報為主的綜合類期刊也占相當數量(約1500種),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的期刊數量相對較少。2017年我國被SCI收錄的192種期刊分布在109個研究領域中,只占SCI全部182個研究領域的59.89%;被文獻摘要與科研信息引用數據庫(Scopus)收錄的655種期刊(中文430種,英文225種),涉及334個研究領域中的194個,占比58.1%,這說明我們在很多研究領域還缺少優秀的期刊。
高水平的英文期刊數量嚴重不足
目前我國具有國際化發展潛力的英文科技期刊只有約330種,僅占我國科技期刊總量的6.5%;2018年度被SCI收錄的我國科技期刊只有213種,僅占SCI收錄9156種期刊總數的2.3%,位于Q1區(期刊的影響因子位列國際同類學科的前25%)的科技期刊則更少,只有48種。與此形成顯著對照的是,2018年度SCI數據庫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有39.77萬篇,占總數162.70萬篇的24.4%,我國213種期刊總計發文量僅為2.80萬篇,僅占SCI收錄論文總數的1.7%。[8] 說明我國科技期刊的出版規模和學術影響遠遠落后于我國的科學研究。
綜上可見,雖然我國科技期刊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數量規模,但在學科、語種等方面還較不平衡,單刊的論文出版量普遍較小,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整體不強。尤其需要關注的是,在現行研究評價體系引導下,我們國內大部分的高水平科技論文發表在國外的科技期刊上,形成了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指標較低和缺乏高質量稿源互為因果的非良性循環。這種狀態亟待解放思想,創新舉措,加以轉變。
國際科技期刊發展趨勢分析
隨著科技出版與傳播媒介和學術交流需要的發展,學術期刊出版也在不斷演化,已經從印本時代向數字傳播時代,進而向平臺及知識傳播時代發展。目前,國際性科技期刊出版的整體發展模式、趨向也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主要體現為集群化發展不斷加速,期刊的學術質量控制不斷加強,數字出版與傳播技術及開放獲取(OA)出版日臻完善。
運營模式:集群化發展不斷加快
學術資源的聚集意味著市場價值的增加。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數字出版與傳播時代知識整合及文獻二次開發的需要,國際性主要出版機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不斷集群化發展,形成了巨型出版商與中小出版機構聯盟競相發展的局面。
據國際科學技術與醫學出版者協會基于數字對象標識符(DOI)注冊機構(CrossRef)匯集的數據統計,[9] 目前全球約有10500個出版機構,出版的期刊約為6萬種,其中前四大出版商擁有的期刊分別為: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約3000種,愛思唯爾(Elsevier)2500余種,泰勒·弗朗西斯(Taylor&Francis)約2500種,威利(Wiley)約1700種,共計占總數6萬種的16.2%。在SCI、Scopus等高質量期刊收錄與檢索數據庫中,期刊更趨向集中于大型出版機構。例如:截至2019年10月底,Scopus收錄各類同行評議期刊25180種,[10] 其中上述四大出版商擁有的期刊分別為:Springer Nature:1691種,Elsevier:2179種,Taylor & Francis:1325種,Wiley:479種,共計5674種,占總數的22.5%。
為獲取市場份額,中小出版機構通常以“抱團取暖”的方式獲取資源聚集的優勢。全球學術與專業出版者協會(ALPSP)、歐洲科學編輯學會(EASE)等同業協會對于中小出版機構在行業規范、發展戰略、出版倫理等方面起著重要的協調作用。斯坦福大學圖書館創立的學術文獻出版商(High Wire Press)、為全球期刊發展服務的軟件系統公司(Atypon)等分別建立有專門的出版與傳播平臺,接受中小出版機構的委托服務,各自平臺上有數千種甚至近萬種期刊全文,極大地方便了用戶的訂購和獲取。
學術品牌:質量是核心競爭力
學術質量和品牌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線。為確保高質量、高效率,國際一流期刊社通常都具有十分明確的流程,編輯、出版(生產)、營銷人員的職責分工明確。即:編輯人員主要從事選題組稿、組織同行評議等與學術質量控制相關的工作;生產人員主要負責文字加工、排版印刷、數字化等出版方面的事務;營銷人員主要承擔期刊、數據庫等各類產品的宣傳、推廣和銷售。
稿件的學術質量控制是期刊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也是各期刊社或編輯部的重點工作。根據科學編輯的身份定位,國際性期刊的科學編輯大致可劃分為專職編輯模式(In-house Professional Editors)和兼職編輯模式(Academic Editors)兩種。專職編輯模式是指期刊社或編輯部聘用全職編輯負責稿件的組織和評審工作。其優點是有利于快速、公平地處理稿件,《科學》(Science)雜志社、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以及很多學、協會出版的期刊主要是采用這種模式。兼職編輯模式是指稿件的組織、評審、錄用與否等主要由作為編委或兼職編輯的一線科學家來完成。該模式的優點是編輯的專業背景較強,期刊的人力運行成本相對較低,多數大型商業性出版社(Springer,Elsevier)等采用的主要是此類模式。
數字出版:期刊功能形態不斷演變
數字出版與傳播已經成為科技期刊運營的主流形態。隨著網絡形式編輯出版與傳播交流的快速發展,國際一流期刊出版機構無一例外地都特別注重發展功能完善的稿件處理和發布平臺,為作者、讀者、編輯和審稿人提供周到的在線服務。
為不斷適應科學界對知識需求的多樣化,科技期刊的功能及出版與傳播的形式也在不斷豐富和演進。期刊未來發展的方向總體表現為由單一的出版者不斷過渡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知識服務提供者。因此,國際性期刊出版機構尤其重視開發在線全文數據庫功能,不僅十分重視提高論文的在線傳播范圍和影響,而且信息的文本表述和版式結構更加規范,以適應傳播過程中的機器閱讀與知識挖掘、自然語言處理等。
開放獲取:期刊業務模式發生深刻變革
OA出版正在不斷推動期刊出版的流程再造和業務模式創新。隨著OA出版模式的快速發展和演進,期刊的傳播媒介、商業運營模式等多方面都不斷轉型創新。SCI的統計表明,OA期刊數量和占比近年來不斷增長,從2001年的86種 (占比1.51%)快速增長到2018年的1254種(占比17.70%)。而且,OA模式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影響因子越高,收取的稿件處理費用也就越高(單篇文章收費變化在99美元至5200美元之間),這些喻示無論是讀者付費還是作者付費,期刊的質量和品牌始終都是核心價值。
此外,某些國家政府部門和科研機構對OA出版模式的重視,也必將給科技期刊的未來發展帶來更為深遠的影響。例如,2018年9月由法國、英國、荷蘭等11個歐洲國家的主要科研經費資助機構聯合簽署的S計劃(Plan S),要求所有由歐洲研究委員會(ERC)撥款支持的科研項目,將來都必須將研究成果發表在完全OA期刊或出版平臺上;[11] 加州大學也于2019年2月28日宣布,為提倡公共資助科研成果的免費公開化,不再與Elsevier續簽期刊訂閱合同,[12] 這些政策或舉措都要求期刊出版機構高度重視OA出版。
我國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面臨的挑戰
當前我國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所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科技期刊要素資源沒有形成集中優勢
一方面,在我國創辦高水平科技英文期刊有著較多的復雜因素,這客觀上導致了新刊創辦難以適應學科交流快速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把創辦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作為創刊第一目標的辦刊理念還需要在整個期刊出版行業乃至學者之中加以強化;沒有高遠的立意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科技期刊在新興優勢學科領域快速提升國際話語權這一目標的實現。因此,創辦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的要素資源整合亟待提升。就先進的辦刊理念、高水平的編委會、專業化的編輯隊伍、創辦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需要的可持續投入和運營體制這四個基本要素而言,國內創辦科技期刊的機構并不都已具備,這客觀上也制約了我們和國際出版機構在高水平學術資源爭奪上的競爭力。
科技期刊學科和語種分布的布局略顯失衡
中國科技期刊品種、數量不斷增長,學術水平穩步提升。但是,總體而言,中國科技期刊“大而不強、多而不優”,新興交叉學科領域期刊數量少,高水平專業化期刊少,存在同質化情況,尤其是英文期刊在我國科技期刊中占比過低。因此,應加快對科技期刊學科布局的調整,根據“十三五”重點發展學科,積極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領域創辦新刊。
科技期刊的運營模式及出版運營方式難以適應集群化發展的需要
目前我國科技期刊遠未形成集約化、集群化運營,基本上仍舊延續“小作坊”式辦刊模式,產品形態還比較單一,服務意識不夠強,文化傳播能力較差,未形成集約化、集群化發展,運營方式粗放,營銷能力不足,與市場接軌能力差。
缺乏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期刊數字出版與傳播平臺
我國科技期刊出版模式大多數仍采用傳統紙版出版流程,對數字出版技術的掌握仍顯薄弱,一些資金投入分散、效率不高,難以融入現代數字出版大趨勢中,形成有相當競爭力的平臺。國際科技期刊出版產業已頗具規模,國際壟斷性科技期刊出版平臺已然形成。我國缺乏類似的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期刊出版平臺。
研究評價中的SCI導向致使我國優質稿源大量外流
現有科研評價體系過于強調SCI影響因子論,導致我國優質稿源大量外流,造成國內期刊“稿荒”,形成“低學術影響力與缺乏優質稿源”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我國科技期刊質量的整體下降。
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與實踐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交流和展示的重要載體,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科技競爭力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體現;同時,科技期刊作為科技內容資源的重要載體,不僅關乎國家科技信息安全,而且是國家爭取全球科技話語權的重要平臺。因此,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對于我國科技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已具備一流科技期刊建設的良好基礎:第一,中央高度重視,各項支持政策不斷出臺;第二,各類資金支持科技期刊發展;第三,綜合國力的增強帶來科研成果爆發式增長;第四,科技期刊辦刊隊伍和能力不斷提升。可以說,我們迎來了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打造國際化科技期刊出版集團的大好機遇期。
作為綜合性的科技出版機構,科技期刊一直是科學出版社的重點和特色所在。目前科學出版社出版期刊347種,其中英文科技期刊152種,約占中國英文科技期刊總數(約450種,含僅有國際刊號期刊)的1/3;有國內統一刊號(CN)的英文期刊73種。SCI收錄期刊61種,超過中國SCI期刊的1/4,其中Q1區期刊16種,占中國Q1區期刊48種的1/3;工程索引數據庫(EI)收錄期刊50種,占中國EI期刊總數223的近1/4。圍繞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命題,筆者認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應滿足“三高”的標準,即要有高水平的期刊數量,要有高容量的載文規模,要有高效益的市場運營。只有滿足這三方面的要求,我們的科技期刊才能真正算得上“世界一流”。這既是我們對標研究后的分析結果,也是我們不斷努力的方向和目標所在。
科學出版社發展科技期刊的核心策略是“精品化、集群化、國際化、數字化”。精品化就是以《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和《國家科學評論》為代表,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國科技期刊品牌。集群化就是以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為基礎,為科技期刊提供一體化的綜合服務,搭建科技期刊集群化發展平臺。國際化就是以國際合作和海外并購為手段,面向國際創辦優質英文期刊,并整合國際上的優質科技期刊資源。數字化就是以科技期刊服務平臺(SciEngine)等技術平臺為支撐,打造代表我國一流水平的期刊全流程數字出版平臺與國際傳播平臺。
創辦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
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首先要立足國際化視野、聘請國際高水平的編委,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英文科技期刊,塑造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品牌”。《中國科學》雜志社出版的《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系列(“兩刊”)共有中英文期刊17種,是我國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交流平臺。目前“兩刊”擁有8種中文版期刊,9種英文版期刊,被SCI收錄的期刊有9種,被EI收錄的期刊有8種,年出版量達到3500余篇。其中有7種期刊位列國際同學科排名前25%(Q1區)。科學出版社2014年創辦的《國家科學評論》是戰略性、導向性英文版綜述類學術期刊,由中國科學院白春禮院長擔任主編、蒲慕明院士擔任常務副主編,2018年影響因子為13.222,在全球綜合類期刊中位列第三。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重要創新成果在《國家科學評論》上首發,在向全球科學界展示“中國科技創新成果”的同時,也向全球科學界展示了中國期刊。
構建一批國內領先的期刊集群
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中國的科技期刊出版機構應在政策引導下,并在主管部門的支持下,通過市場化手段,充分利用平臺的技術優勢和現有出版管理優勢,在優勢學科領域,集成國內科技期刊資源,構建一批國內領先的期刊集群,全面提升我國科技期刊國際競爭力和學術影響力。科學出版社旗下的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是“國家科技期刊出版基地”的運營主體,利用市場化的運營、平臺化的管理,集聚國內優質期刊,打造高水平的科技期刊方陣,目前出版期刊270多種,其中英文刊61種,SCI刊40種。科學出版社與Elsevier合資創辦的北京科愛森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致力于構建全球化編委會,創辦國際化的OA期刊,5年來已創辦新刊25個,合作出版期刊44個。
整合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英文期刊
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要鼓勵有一定競爭能力的出版社或期刊社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積極開展資本運作,跨境并購國際一流科技出版機構,集聚相當規模數量和較高質量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快速進入全球科技期刊出版的第一方陣,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改變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現狀,實現中國科技期刊的跨越發展。
2019年11月13日,科學出版社與法國物理學會等4家學會在法國巴黎舉行了收購法國自然科學領域的學術出版機構(Edition Diffusion Press Sciences SA)(以下簡稱“EDP Sciences”)100%股權的交割儀式。EDP Sciences由諾貝爾獎獲得者瑪麗·居里夫人、波動力學的創始人路易斯·德布羅意等世界杰出科學家共同創立。前身為1920年發行的《物理雜志》(La Société du Journal de Physique)和《鐳》(Le Radium)物理學專業期刊。2018年,EDP Sciences出版期刊數量75種,根據多學科數字出版機構(MDPI)的統計數據,其發表的論文數量在全球出版商中位列第17位,發表的OA論文數量位居全球第11位。[13] 未來,EDP Sciences將成為科學出版社加快國際化步伐的重要橋頭堡,為實現其英文科技期刊的快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建設一支世界水平的科技期刊編輯團隊
人才隊伍是建設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基礎。出版機構要加強制定期刊出版學科編輯人才戰略規劃,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評價和獎勵機制,提高學科編輯隊伍的創新能力和國際化、專業化水平;同時還應加強和培養技術編輯人才,加強其在新技術、新媒體、新平臺的創新和使用能力。以《中國科學》雜志社為例,目前,該社共有專業編輯50多人,其中擁有博士以上學位的編輯占比為88%,有海外經歷的編輯占比59%,有科研背景的編輯占比48%。毫無疑問,編輯隊伍是建設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基礎。
打造具有高度國際影響力的數字出版平臺
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要對標國際一流,打造集國際化投審稿、全球同步發布傳播、科學大數據服務、跨國學術評價功能于一體的期刊知識服務平臺,通過技術創新或融合發展,實現科技期刊業務模式的轉型升級,助推科技期刊實現集約化、規模化、國際化運營管理。科學出版社研發的SciEngine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期刊全流程數字出版技術平臺,可以幫助中國科技期刊實現出版全流程的數字化、出版管理的智能化、傳播發布的國際化、內容資源的知識化。在中國精品科技期刊展示和優質期刊資源積聚方面,我們先后打造了中國科技期刊網(收錄期刊747種,論文數量139萬篇)、中國科技期刊開放獲取平臺(收錄期刊660種,可檢索論文期刊340種,論文數量142萬篇)、地球與環境科學信息網(集聚了該學科領域內177種優質期刊)、材料期刊網(集聚了該領域89種優質期刊、26萬篇論文)等期刊平臺。
結語
科技期刊發展對于出版機構和出版人而言,任重道遠。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需要政府、行業、學界等多方力量的協同努力。在體制機制方面,我們期望政策層面給予科技期刊出版機構兼并重組、刊號審批等多方面的條件支持,同時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專項支持國內領軍的科技期刊出版機構積極開展海外并購,打造可以進入世界第一陣列的期刊出版集團。在辦刊環境方面,我們期望社會各界共同努力,逐步引導改變科研評價體系,鼓勵學者將更多優秀的科研論文發表在國內科技期刊上,加快促進我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設。總之,作為出版人,我們要積極貫徹落實《意見》等相關文件精神,為建設中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而不懈努力。
注 釋
[1]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強調:深刻總結改革開放偉大成就寶貴經驗不斷把新時代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N].人民日報,2018-11-15
[2]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 [EB/OL].http://www.cast.org.cn/art/2019/8/16/art_79_100359.html
[3]科技部印發《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fgzc/gfxwj/gfxwj2020/202002/t20200223_151781.htm
[4]教育部 科技部印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moe_784/202002/t20200223_423334.html
[5]參見: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編.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9):世界一流期刊發展路徑專題[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
[6]參見: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2011—2018年《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
[7]任勝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我國學術期刊國際競爭力的提升[J].科學通報,2019(33)
[8]參見: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2000—2018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
[9]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Technical and Medical Publishers.The STM Report:An Overview of Scientific and Scholarly Publishing(Fifth Edition)[M].Hague: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Technical and Medical Publishers,2018
[10]參見:Scopus出版物源標題列表[EB/OL].https://www.elsevier.com/zh-cn/solutions/scopus
[11]開放獲取“S計劃”席卷歐洲,誓要打破“付費墻”![EB/OL].http://m.sohu.com/a/252316431_170798
[12]加州大學研究人員紛紛辭去Elsevier期刊編輯職務,反抗其高額訂閱費[EB/OL].https://www.acacon.cn/acainfo/acanews/ucresear chelsevier.html
[13]Top 20 publishers by number of articles[EB/OL]. https://www.scilit.net/rankings
作者簡介
林鵬,中國科技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總裁,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學出版社)黨委書記、董事長,長期從事科技出版工作,榮獲韜奮出版獎,中國出版政府獎優秀出版人物獎、中國出版協會“2017中國出版十大人物”;入選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中國百名優秀出版企業家”。